口径:37mm-海
射速:约800发/分钟
有效射程:约4500m
(资料图片)
供弹方式:弹链(1600发)
操作方式:手动,或在火控系统指挥下自动瞄准
搭配的火控系统:341型火控雷达,JM-83H光电指挥仪?
炮组:4人
搭载舰:037IS型猎潜艇(仅部分舰艇),053K/H1/H1Q/H2型护卫舰,072Ⅲ型登陆舰(仅部分舰艇),073Ⅲ型登陆舰
其他名称:H/PJ-76,715型(工程代号)
76式双联37mm舰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37mm舰炮。1958年立项开始研制,与苏联V-11M双联37mm舰炮的仿制工作(61式双联37mm舰炮)同步进行,但直到1976年才定型量产。定型后迅速取代61式双联37mm舰炮,成为同时期新建作战舰艇小口高平两用炮的主要选择。
虽然口径同为37mm,但76式双联37mm舰炮的弹药比苏式37×252mm炮弹药筒粗了一圈,和61式/V-11M以及陆军的37mm高炮并不通用,是海军特有的弹药规格。嗑药外加更长的炮管,使得76式获得了比61式更高的初速和更远的射程。
76式双联37mm舰炮具有自动操作能力,可以在火控系统的指挥下进行自动瞄准,但似乎仍需要炮手在炮塔内控制火炮发射。在脱离火控的情况下,也可由炮塔内的炮组手动操作火炮。另外,76式双联37mm舰炮采用了弹链供弹,弹链储存在炮塔下的一个弹鼓内,容量1600发,这使得76式在安装时需要穿透甲板。得益于火控、更高的射速和更好的火力持续性,76式双联37mm舰炮的防空作战能力要远强于61式一类的目力高炮,甚至具备一定的反舰导弹防御能力。
76式双联37mm舰炮和61式双联37mm舰炮的外观很像,经常被混淆。主要识别特征是:76式炮塔周围挡板分布从上方看呈矩形,且后方敞开面积更大,炮位没有弹夹导轨,炮塔基座比较粗;61式炮塔周围挡板分布从上方看呈多边形,炮尾有弹夹导轨,炮塔底座比较细。
衍生型号
715Ⅱ型弹炮合一防空系统
搭载舰:555昭通舰(053H1)
715Ⅱ型弹炮合一防空系统是在76式双联37mm舰炮的炮塔两侧各加装一条导弹发射轨道而来,使用的导弹是霹雳-8H或霹雳-9C。
1988年中越“3·14海战”中,由于担心越南苏-22攻击机袭击,中方舰艇在击沉越南3艘舰艇后就匆忙撤离战场返回军港,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。此战的教训暴露出解放军海军舰艇在防空能力方面的严重短板,而715Ⅱ系统就是由此产生的应急解决方案。
霹雳-8H和霹雳-9C是红外线主动弹,不依赖火控系统,因此改装十分简单。但由于本身就只是近程格斗弹,再加上移植到军舰上发射,射程缩减至5-8km,实战价值很有限,并不能有效解决舰队防空问题。因此715Ⅱ系统只在555昭通舰上试验后就停止发展,没有进一步推广安装。
76A型双管37mm舰炮
操作方式:自动
搭配的火控系统:341型火控雷达,347型火控雷达,JM-83H光电指挥仪?
搭载舰:037Ⅱ型导弹艇,037IG型导弹艇,053H2G/053H1G/053H3(改装前)型护卫舰,051G1/G2/B(改装前)型驱逐舰,052型驱逐舰
其他名称:H/PJ-76A
76A型双管37mm舰炮是76式的改进型,采用了全封闭遥控炮塔,自动化程度比白板76式更高。1979年开始研制,1987年定型量产,在H/PJ-12(730)定型量产前,76A被作为近防武器广泛配置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设计建造的水面舰艇上。
有些资料认为76A采用了和意大利DARDO系统类似的“双重命中”体制,但目前缺乏可靠资料进一步证实。
76F型双管37mm舰炮
操作方式:手动
炮组:1人(仅炮手)
搭载舰:037IS型猎潜艇(仅部分舰艇),072Ⅲ(仅部分舰艇)/A型登陆舰,073A型登陆舰,081型扫雷舰,903型综合补给舰,904A型岛礁补给舰
其他名称:H/PJ-76F
76F型双管37mm舰炮是76A型的简化版本。76F加装了一个操作位,由一名炮手在炮塔内手动操作,使得76F可以脱离火控系统单独使用,适合作为辅助舰艇的自卫武器。不过由于有光电跟踪、电动控制等现代化设备的加持,作战效能依然强于纯粹目力操作的61式双联37mm舰炮。
关键词: